
“我们认为,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是没有远见的,这种做法将来实践会证明是错误的。”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3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评级机构要公正客观,必须“去意识形态化”,以实际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作为评级最基本的衡量点,不能用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
3月2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评级服务公司公布了中国2015年度复评结果,仍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水平不变,同时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而惠誉、标准普尔两大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仍维持稳定。
下调评级展望罔顾事实
对于为何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穆迪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内地政府债务增加弱化财政状况;二是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持续下滑;三是改革前景不明朗。
针对第一点理由,中债资信主权团队高级分析师陈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政府债务/GDP比重有所上升,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远远低于60%这一国际通行的“警戒线”。此外,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例如通过规范地方政府发债行为控制和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通过债务置换将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由10%及以上降低至大约3.5%的水平,减轻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总体上看,中国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已取得成效,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步缓解,中国政府债务问题整体向好发展,这对于中国主权信用而言是有利因素。”陈曦告诉本报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认为,穆迪只关注了中国政府的负债,其实中国政府的资产数量非常庞大,且相当一部分是经营性资产,流动性非常高。
而就外汇储备持续减少的理由,陈曦则分析称,虽然从数据上看,中国外汇储备较2014年出现了下降,但从原因角度分析,外汇储备下降部分是由于中国政府主动推进相关改革导致的。具体看,这部分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政府主动优化外汇储备比重结构,适当增加欧元等国际储备货币的持有量,而近期欧元相对美元贬值导致了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总量减少。其次,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推动下,大量企业主动“走出去”,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了对外投资。第三,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政府职能的转型,政府不断放松对结汇、兑汇的限制,实行“藏汇于民”。“从中长期看,上述改革措施对中国政府主权信用具有积极意义。”陈曦说。
针对“改革前景不明朗”的理由,有业内人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化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步伐始终在加快推进。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改革的评价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评价标准的提出为未来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银行业有充足资源应对潜在风险
事实上,国际上通常使用两个指标来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个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当前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内,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均在公认的国际警戒线内。在3月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洪磊表示:“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国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更加优化,消费基础性作用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总体上保持了经济平稳向好的格局。从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培育,持续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在良好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下,经济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洪磊还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下调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穆迪在声明中表示,中国银行体系风险不断累积,主要反映在持续强劲的信贷增长。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虽然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但行业不良率仍远低于2%,且3%以上的拨贷比为银行应对潜在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测算,即使银行体系的不良率上升到4%-5%的水平,中国银行业也有充足的财务资源加以应对。
中国经济仍具有较强增长潜力
除了穆迪之外,惠誉、标准普尔两大国际评级机构对于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仍维持稳定。3月2日,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发布报告说,由于中国政府稳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下行风险可控,且政府具有很强的本外币偿债能力,大公国际将对中国的本外币信用评级维持在AA+和AAA水平,评级展望为稳定。
连平认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中国政府的评级展望,这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误判。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虽然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仍将保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长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这种放缓是为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是在有序、可控前提下的调整,而非经济发展的失速。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较强,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且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完全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从外汇储备的情况看,即使短期内减少较快,但总量仍居世界首位。由于未来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继续大幅贬值的基础,外汇储备持续下降的空间也较为有限。这些因素都将为中国经济的稳定提供强力的支撑。 中国的整体风险状况稳定可控。在地方政府预算体制改革和存量债务置换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情况更为透明,未来的财务压力也明显下降,存量风险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余地仍然较大。货币政策方面,中国有足够的调整空间来对冲资金流出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利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也是相对较高的,如进行调整也能发挥巨大的政策效果。而财政政策方面,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对经济的企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可操作的空间依然很大。“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运行的态势,短期的波动并不足以引起整体信用状况的变化,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做法有罔顾事实的嫌疑,值得商榷。”连平表示。
(摘自金融时报,2016年3月4日)
下一主题:工信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印发行动方案促产融合作 | 上一主题:绿色资产证券化兴起 助力供给侧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