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今年将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这么多钱要投向哪儿?3月7日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许昆林对投资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作出了解答。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否不再那么重要?
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1%,有些舆论开始认为,消费比投资重要。对此,许昆林表示,消费、投资都很重要。消费起到基础性作用,而投资在当前情况则下起到关键作用。
“投资对于补短板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说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呢?在消费比较恒定、出口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要稳增长,关键还要看投资。”许昆林表示,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依旧是短板。以轨道交通领域为例,虽然近年来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显著,但是一些城市的地铁建设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有些特大城市目前还没有地铁,这都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支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可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来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的需求。同时,投资也可以带动就业,所以大家还是要理直气壮抓投资。”之前,许昆林表示,我国补短板的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投资实际上是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2016中央预算资金投向哪儿?
许昆林表示,民生改善、轨道交通、扶贫脱贫、铁路建设、保障房、互联网+、三农、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创新、水利、创新等都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今年的两会答记者问上也强调,现在的投资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用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年中的时候,推出了七个重大工程包和六大消费工程。
投资方式有哪些创新?
鉴于资金自身有逐利性,对于收益较慢的投资领域,如何引导其进入?许昆林说,除了固定收益外,一方面将通过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将价格定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让投资方有一个稳定合理的回报逾期;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于部分确实产生不了效益的环节领域,由政府来投资或者跟企业建立有关机制,如当前正在进行的PPP项目模式等,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
许昆林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总额的1%还不到,所以对有限的资金,政府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用在公益或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改革创新,使有限的资金通过贴息或其他方式撬动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大4倍~5倍,提升投资的带动效果。
“只要社会资本能投(资)的,就由社会资本去投(资)。”许昆林说,很多基础领域缺乏投资,而很多银行也存在资金贷不出去的问题,有些项目找资金,也有资金在找项目。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打通项目和资金的对接通道。目前的专项建设基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专项建设基金里,通过政府贴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财政贴息90%,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将其作为资本金注入,银行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更加科学,还可以防风险。”
“2016年中央(预算内)资金是5000亿元,此外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发行金融债券,建立专项建设基金来支持地方建设。”许昆林说,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定向向邮储银行发金融债,以资本金的形式注入项目,把其他渠道的社会资本等都引进来,起到了很好的撬动作用。
(摘自中国改革报)
下一主题: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翻番 | 上一主题:李克强:探索基建等资产证券化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