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债券违约大增 亟须建立预警系统
发布时间:2016-09-23 点击率:975
2014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近两年更呈加速递增趋势。债券的“刚兑”神话被逐步打破,这给债券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带来了困惑,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代由此开启。
中国债券违约现状
1、趋势:违约数量和金额过去两年持续递增。
自2014年超日债券违约后,市场开始出现少量债券逾期,2015年的违约笔数和金额明显上升,累计违约24笔、128.7亿元,2016年2月以后违约数量和金额分别猛增至62笔、376.3亿元(截至7月)。
2、行业:产能过剩及强周期性行业占比高。
2016年我国经济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和部分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任务艰巨,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经济下行,下游产业需求低迷,使得处于上中游的强周期产业产能过剩,产品销量及价格持续下滑,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债务负担加重,加上过于依赖银行融资,成为了违约高发地带。
3、性质:民营企业偏多但违约金额较小,国企、央企金额高。
从企业性质来看,在所有37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最大,一共21家;其次为地方国企5家;再次为央企4家。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其股东背景与民营企业相似。从违约金额来看,地方国企(126.7亿元)和央企(96亿元)占据份额最高。由于私募信息的可获取性远低于公募,目前已有的统计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的私募债整体数量占比偏高,而央企和地方国企则更偏向于公募债。
4、地域:东南沿海、华北和西南省份较集中,东北地区虽违约主体家数不多但金额较大。
从债券违约企业的地域特征来看,违约主体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13家)、华北(10家)、西南(7家),而违约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华北(166.7亿元)、东南沿海(98.5亿元)、东北(50.7亿元)、西南(39.6亿元)。
5、品种:短期及超短期债券违约数量增速过快。
进入2016年以来,违约券种主要以短期债券为主,1年期内的短期债务违约大幅上升。短期债券违约数占比提升了13.5%,违约金额占比提升了9.8%。
债券违约成因分析
违约事件从萌芽到最终发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链条,分四个阶段:风险萌芽期、风险积蓄期、风险显现期和风险应急处置期。
在风险萌芽期,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外部因素埋下隐患。风险积蓄期,管理层经营不善、投资决策失误等内部因素的诱发下,违约风险逐步显性化。随后,在长期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集中到期、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流动性紧张,并形成多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是风险的显现期。而在风险的应急处置期:采取出售公司优质资产等方式获得流动性求生存,发生违约后债券持有人向增信机构寻求补充。
建立预警系统
违约风险演进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诱因和表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环节是可以被直接或间接识别的。高风险主体主要集中在强周期或产能过剩行业,如电力、房地产、建材、多元金融服务等行业。
综上所述,我国债券市场长久以来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政府及相关国企曾多次对公募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兜底。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打破刚兑,更好地让市场决定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债券违约现状
1、趋势:违约数量和金额过去两年持续递增。
自2014年超日债券违约后,市场开始出现少量债券逾期,2015年的违约笔数和金额明显上升,累计违约24笔、128.7亿元,2016年2月以后违约数量和金额分别猛增至62笔、376.3亿元(截至7月)。
2、行业:产能过剩及强周期性行业占比高。
2016年我国经济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和部分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任务艰巨,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经济下行,下游产业需求低迷,使得处于上中游的强周期产业产能过剩,产品销量及价格持续下滑,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债务负担加重,加上过于依赖银行融资,成为了违约高发地带。
3、性质:民营企业偏多但违约金额较小,国企、央企金额高。
从企业性质来看,在所有37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最大,一共21家;其次为地方国企5家;再次为央企4家。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其股东背景与民营企业相似。从违约金额来看,地方国企(126.7亿元)和央企(96亿元)占据份额最高。由于私募信息的可获取性远低于公募,目前已有的统计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的私募债整体数量占比偏高,而央企和地方国企则更偏向于公募债。
4、地域:东南沿海、华北和西南省份较集中,东北地区虽违约主体家数不多但金额较大。
从债券违约企业的地域特征来看,违约主体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13家)、华北(10家)、西南(7家),而违约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华北(166.7亿元)、东南沿海(98.5亿元)、东北(50.7亿元)、西南(39.6亿元)。
5、品种:短期及超短期债券违约数量增速过快。
进入2016年以来,违约券种主要以短期债券为主,1年期内的短期债务违约大幅上升。短期债券违约数占比提升了13.5%,违约金额占比提升了9.8%。
债券违约成因分析
违约事件从萌芽到最终发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链条,分四个阶段:风险萌芽期、风险积蓄期、风险显现期和风险应急处置期。
在风险萌芽期,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外部因素埋下隐患。风险积蓄期,管理层经营不善、投资决策失误等内部因素的诱发下,违约风险逐步显性化。随后,在长期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集中到期、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流动性紧张,并形成多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是风险的显现期。而在风险的应急处置期:采取出售公司优质资产等方式获得流动性求生存,发生违约后债券持有人向增信机构寻求补充。
建立预警系统
违约风险演进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诱因和表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环节是可以被直接或间接识别的。高风险主体主要集中在强周期或产能过剩行业,如电力、房地产、建材、多元金融服务等行业。
综上所述,我国债券市场长久以来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政府及相关国企曾多次对公募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兜底。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打破刚兑,更好地让市场决定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下一主题:中国政府融资平台卷土重来 | 上一主题:保险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 保险资金支持经济建设成重要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