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14 年开始,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开始显现。公募市场年度违约率从 2014年的0.07%上升到2015年的0.45%, 2016年11月底,违约率进一步上升至0.56%。
随着市场的理性回归,没有竞争实力、没有资源优势主体发行的债券,风险溢价将会提升。
近日,博源集团超短融实质性违约,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持续发酵。有统计数据显示,自 2014 年第一只债券违约起,约两年半时间,债券市场已经累积的违约只数达到 85 只,违约的总金额超过 370 亿元。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 2017 年,债市违约事件或将持续,同时,信用风险的分化态势将更加明显。
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中国债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零违约率,然而自 2014 年开始,约事件开始出现。从民营企业违约,蔓延到国有企业违约,甚至一些央企也出现了违约现象。当前,信用违约事件正呈现加速爆发、多点多元的特点。
从国际层面看,经济下行周期中,债市违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 2007年至 2011 年的次贷危机期间,美国信用市场的违约率从 0.49%上升到 5.71%。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看,总体的违约风险相对有限,系统性风险仍然可控。
不可否认,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一级市场发行难度加大,发行人融资难度提高,二级市场信用利差走高,持有人债券价格缩水。
但另一方面,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信用风险反而得以释放,信用风险定价将更加客 观、真实。从长期看,市场的理性回归,对市场参与者而言是利好。
过剩行业仍是违约重灾区
2017 年, 债务偿还将面临不小挑战。 据估计, 明年将有 4.3 万亿元债券到期,如果考虑到期间不断有新的短融、超短融发行和到期,债市实际到期规模可能会超过 5.5 万亿元。相比于被市场称为“信用违约元年”的 2014 年,只有 2.6 万亿余元债券到期。这种情况下, 2017 年信用环境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可能还会持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处在不同行业、拥有不同实力的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分化特征将更为明显。从大部类来看,平台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呈现两极分化,目前仅城投债未发生违约,相对于产业而言,违约的风险较小。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钢铁、有色、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仍是违约和级别下调的重灾区。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该行业的周期性较为明显,特别是国庆长假前后开始的新一轮政策调控,直接影响了相关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如果调控持续时间过长,一些资质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再融资能力将面临考验;相对而言,对优质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地产债信用风险也将分化。
(摘自中国经济网)
下一主题:马骏 : 绿色融资需引入认证和评级 | 上一主题:P2P问题平台数量连续4月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