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创新商业模式成融资租赁业内共识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率:368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金融业态,既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重要路径,也是服务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租赁行业监管持续趋严的双重驱动之下,为了进一步提升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入推进融资租赁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融资租赁商业模式已成为业内共识。

   抓住产业升级机遇

   融资租赁具备融资融物的双重属性,本身就是推进产融结合的重要抓手,要实现新发展,租赁行业就要抓住产业创新升级新机遇。随着“两新一重”、绿色低碳领域受到国家重视,绿色产业、5G、互联网数据中心等细分行业蓬勃兴起,融资租赁业务也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同时表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在政策的引导下,租赁公司纷纷聚焦绿色金融市场,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展开布局,持续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分布式光伏等绿色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服务。

   新基建的发展也给租赁行业带来发展新机。“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国家对于新基建领域的支持和规划意味着其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产业和融资租赁的结合也会促进融资租赁业务和形态的创新。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成为融资租赁公司可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作为一个项目回款周期较长的重资产行业,IDC产业链较长,如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电源、机房等,均为适合做租赁物的设备,单个IDC建设项目总投资在几千万元到十几亿元不等,也比较适合融资租赁切入。目前,已有较多公司在此领域探索,如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中建投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纷纷加大IDC细分领域的投放,积极向IDC企业提供设备租赁服务,推动数据中心建设,为行业发展助力。

   推进商业模式转型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有租赁公司从业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方面,优质的租赁项目更为稀缺;另一方面,租赁公司不仅需要与租赁同业竞争,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也在积极介入绿色低碳、新基建领域业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推进融资租赁商业模式转型、在竞争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道路成为融资租赁公司时下共同面临的新课题。而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转变,融资租赁在给客户提供金融工具及服务之时,还要充分发挥出租赁的特有功能,为其提供性价比更高、更为优质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这就要求租赁公司需要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向综合服务商转型,适时调整租赁资产行业投向,在目标产业方向上切实增强客户黏性,解决客户痛点。南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峰在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2021主题峰会上表示,首先,租赁公司需要对不同细分行业周期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对周期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策略。其次,要有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设计出不同方案及不同的交易结构,最大限度与客户共成长。再次,租赁公司还要搭建体系化的服务网络,包括设备供应商、设备处置商、设备使用商等多方面。最后,持续提升资产处置能力,降低坏账风险。

      有租赁公司人士还表示,回归租赁本源仍然是租赁业务转型的关键点。针对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交易模式单一问题,应推动租赁由传统的回租模式向直租、经营性租赁模式转变。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把金融科技作为转型的激活点,建设支撑专项业务发展的系统流程,以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线上化,促进租赁业务转型。

   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近两年来,融资租赁行业规范工作持续推进,业内公司在合规和内控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要求。同时,新业务领域也对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融资租赁公司深入服务产业、聚焦专业化领域,需要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应对外部监管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

   业内人士表示,就新基建领域而言,随着一线城市IDC优质项目稀缺性凸显,不符合能耗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可能会出现风险。此外,由于5G业务专业性要求高,同样也是机会与风险并存。融资租赁公司需要按照细分领域运行的特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租赁物全生命周期价值曲线和租赁期内的现金流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交易结构。比如,技术迭代快的,在交易设计中,期限设置就要相对短一些;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承租人,要借助股权投资的风控措施加强风险管理。

   四川金石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忠建议,租赁公司可着力推进业务种类多元化,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延伸产业链,把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两种业务类型融合在一起,通过专业化团队运营双租赁模式,充分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管理、压力测试等风险工具作用,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摘自金融时报,202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