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业研究
对信用评级体系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4-04-07   点击率:1073


       信用评级讲求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按照事先制订的评级指标体系进行。评级指标即评级的主要分析内容。信用评级是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判断,财务数据是判断经济主体的基本原材料。因此,传统的主体信用评级更多表现为“ 财务实力评级”,即主要基于评级对象财务信息对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分析和评价,当然也包括其所在行业状况、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等,但信用分析师对这些内容的判断与评级对象财务状况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即秉承财务报表是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结果的假设。很难设想,一个经营管理很好的公司却连年亏损而难以偿付债务。
       由于财务指标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情况的鉴证,而信用评级是对未来偿债风险的意见,因此单纯的依赖财务指标的评级方法显得有点狭隘。例如,英国的评级制度排除了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完全依靠财务因素进行评价。只要能够得到有关评级资料,便可以机械地进行评级,无论任何人进行评级结果都是相同的。而且根据评级必须独立于债券发行人的原则,分析师基本上不与发债企业直接面谈,完全依赖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判断。英国第一家债券评级机构埃克斯特仅仅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倒闭了,于1979 年全部停止了债券评级业务。可见,单纯的财务分析法在评级领域已寿终正寝。
       用过去的财务指标来预测主体未来的行为可能发生误判。例如,在前三季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9%的情况下,由于担心青岛输油管爆燃事故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中石化推迟了发行A 股300 亿元可转换公司债的计划。进一步,为什么拥有政府背景的企业比同样财务实力的民营企业评级要高?为什么有人断言: 即使一把火烧光可口可乐的所有固定资产,可口可乐凭着其商标就能重新起来?所以信用评级需要进行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当然不能局限于财务信息。 
       另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依靠财务信息的评级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即短期内对未来的预测相对有效,长期则囿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分析能力的不足而勉为其难。因为影响经济主体履约能力的因素是在随时变动的。
       信用评级指标不仅仅包含财务信息,更应该涵盖品牌、价值观等诚信意识与社会声誉。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商业行为在当前已超越金融、经济层面,涉及到城市社区、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信用评级是对评级对象抵御信用风险各种因素的综合评价,是对评级对象各种经济、技术、财务指标的整体判断,这些评价指标是互相牵制、甚有可能是反方向作用的。
       150 年前诞生的信用评级需要改变了。信用评级既然是对未来偿债能力与意愿的评价,那就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长期债务评级。早在1987 年联合国大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 可持续增长”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目前主要跨国公司每年均要公开发布《财务审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信用评级报告》。1995 年,中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可以假定为对评级对象的短期财务评级,“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以假定为对评级对象的长期债务评级。“ 可持续增长” 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内容。传统的评级指标体系侧重于与经济方面(如产品和服务、利润、公司治理等),现在应该考虑社会方面(如利益相关者、劳动者权益、社会贡献等)和环境方面(环境管理、对环境无害产品、资源节约等)。 
       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已被各国政府逐步采纳。早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下文限制银行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近期,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债将按“ 加快和简化审核类”、“ 从严审核类” 以及“ 适当控制规模和节奏类” 三种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属于“ 从严审核类” 的情况包括募集资金用于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产业政策限制领域的发债申请。 
       业内人士的基本观点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上述合规性是信用评级的前提,必须满足行业监管要求才能进行给予评级,即“ 一票否决”;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合规性是个动态过程,政府也不是“ 一剑封喉”,应该区分其程度给予相应等级。但不管哪种意见,信用评级不得不考虑上述因素并予以分析、判断和定级。
       笔者认为,在社会认知和政府监管越来越进步的情况下,既然信用评级是偿债能力和意愿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评级指标理应加入更多的非财务因素,且其权重应逐渐增强。

作者:杭州联合资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马文洛 崔冶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