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非对称降息蕴含多重政策意图
发布时间:2014-11-26   点击率:677


11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继2012年7月后,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

  央行为何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降息?“最近,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外,近期国内通胀一直低于预期,PPI环比持续下行,存在着推高实际利率的压力。适当下调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有利于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谈及此次降息的目的时表示。

  此次降息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就此开始转向。11月21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该负责人指出,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投资趋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马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此次降低基准利率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目前,实际利率由于物价涨幅趋缓而面临上行压力,因此适当降低名义利率有利于保持货币条件的稳定(实际利率是货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利率调整恰恰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马骏指出。

  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多种创新型政策工具加强市场调控和引导。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发布,此后央行灵活双向调节流动性,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工具(MLF)为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额度。适时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市场利率适当下行,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调14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共40个基点,自9月份起适度下调PSL资金利率。

  此外,9月和10月,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无论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还是不对称降息,央行通过灵活的货币调控手段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降息也“搭配”进行了利率波动幅度的调整。专家就此表示,此举对利率市场化意义深远。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是,考虑到多种因素,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将存款利率的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1倍提高到1.2倍是往市场化方面迈出的积极而又审慎的一步。”马骏指出,放宽到1.2倍之后,银行在存款利率的定价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自主权,存款利率也会更加接近均衡水平,可以为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马骏还表示,浮动区间扩大还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定价能力,为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创造条件。此外,在降低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范围,可以防止单纯提高利率上限所导致的利率上行的压力。

  这次降息在降低基准存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如果银行将上限用足,上浮后的存款利率与调整前水平相当。“当然,是否会用足,要看银行所面对的存款市场的竞争程度。”马骏称,估计即使名义利率稍有下降,幅度也不会很大。而且,考虑到最近的通胀水平较低,储户所面对的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CPI涨幅)应该保持基本稳定。此外,这次降息的不对称性,即贷款基准利率降幅比存款基准利率降幅更大,也反映了保护储户利益的考虑。

(摘自金融时报,201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