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两会之后中央推出的稳增长系列措施之一。
细察此次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不难发现,《规划》实际上是我国打造经济增长新一极战略的重要撬点。
首先,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撬点。长江中游城市的战略地位十分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上可辐射上游地区,下可影响下游城市,可以说,这一区域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腾飞。而此次《规划》将原本分散的中游城市资源集中在一起,将原本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跨区域城市纳入协同发展的框架之内,正是看重其撬动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作用。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是中央城市群建设战略的重要撬点。其实,本次《规划》远非首次推出城市群战略。除了刚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务院已于2008年、2010年分别批准了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地区的区域规划。从目前情况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而2013年数据显示,珠三角以9个仅占全国面积0.57%的城市,创造了全国9.33%的GDP。这显示出城市群战略的巨大潜能。
此外,除上述三大已经发布战略规划的城市群外,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也将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特别是其中的成渝城市群,同样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范围,并将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一起,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西中东区域形成发展合力。由此可以看出,本次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理上,都有着连接、贯通的重要作用,或将成为我国城市群发力大棋局上一颗重要的“活子”。
再次,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还是区域基建投资的关键撬点。《规划》已经明确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任务之一。通过这一政策,一方面可以激发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得各方通过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提振公共投资,消化过剩产能,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区域内城市间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5年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列为实施重点。
从落实的情况上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已于2014年2月26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随后,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被写入同年政府工作报告。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此次《规划》的正式发布,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步入启动阶段。可以说,随着这三大战略的相继亮相,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得到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将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转移。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的战略意图很明确,旨在以《规划》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撬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合作开发加速,同时借此消化过剩产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新增长点。
(摘自金融时报,2015年4月8日)
下一主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印发 | 上一主题: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注册制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