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6月1日起实施。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财政部研究制定的“PPP物有所值指引”将于6月出台。此外,财政部正在研究如何成立PPP基金,以及PPP项目发起机制、中介付费机制等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基建投资重要资金来源的PPP模式将成为投资稳增长中的重要来源。
PPP政策加速推出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大力推动PPP模式,原因在于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通过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对冲风险。
从最新政策变化看,“PPP物有所值指引”将会对一个项目是否需地方政府用PPP模式操作提出标准。理论上,只有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才能进行PPP项目准备。
资略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徐向东表示,“PPP物有所值指引”一旦出台,将与前期财政部发布的PPP操作指南、合同指南,构成系统化的PPP操作指导文件。整个PPP运作基本规范性文件将成型。业内人士透露,财政部还正在研究如何成立PPP基金,以及PPP项目发起机制、中介付费机制等政策。
“财政部在做一些根本性制度变革,操作规范、合同管理、财政可承受和物有所值都是制度建设,确保PPP不成为变相融资手段,发挥应有机制效率。”一位地方财政系统从事PPP相关事务的人士表示,如果PPP成为变相融资,财政部门可根据这些制度提出修改意见。
项目签约待突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系列与PPP有关文件相继出台,各地纷纷拿出各自推介项目,但PPP项目目前的签约率不高。
民生证券研究院报告称,去年9月《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出台前后,34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总额约1.6万亿元PPP项目。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签约的约为2100亿元。若据此粗略计算,1.6万亿元PPP项目投资规模,实际签约落地仅为13%。
业内人士坦言,现在对PPP感兴趣的资金很多,但好项目不多,这也是现在PPP发展比较慢的原因。目前,要做的是保证项目现金流,推出有价值的项目。
为解决这个矛盾,国家发改委此次上线PPP项目库,希望通过政府之手为企业在找项目方面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实现PPP“一键式”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下一步,应提高项目质量。今后应标记推介PPP项目进展情况,应提高信息准确和可用程度。
(摘自中证网,2015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