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绿色债券: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发布时间:2015-11-09   点击率:921

  绿色债券是为了支持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而发行的融资债券。就全球市场而言,自2007年第一只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15年9月底,全球总共发行了497只绿色债券,且发行量逐年递增。数据显示,2014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达365.9亿美元,2015年截至9月发行总额256.3亿美元。据CBI网站数据显示,当前金融机构和企业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者,合计占比近八成。

  与传统债券相比,绿色债券最大不同在于“绿色”二字,也就是除了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外,发行人还须证明自己“绿色”——也即项目主体要具有环境效益。在国内,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下称绿金委)正在起草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将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界定与分类。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起草有关绿色金融债的指导性意见,将明确对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的条件、审批程序、资金用途管理、披露要求等内容。

  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除了绿色债券的界定,还需要在用途管理、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绿色债券评级等多个方面做工作。据了解,目前绿色债券评级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如果一旦在评级标准中加入了绿色的评价因素,项目的绿色程度将直接关系债券的息率。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表示,中长期、有稳定现金流的绿色项目,如污水处理、新能源、地铁,就很适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同时她建议,绿色债券的项目本身符合我国战略发展以及产业发展需求,如果后期能够对绿色债券制定出一些贴息、增性、税收等优惠政策,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市场发展。此外,她强调,绿色债券的本质是债券,对投资人而言,债券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仍然十分重要。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DRC)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每年将达2万亿元人民币。在债券规模方面,虽然我国与环保产业相关的债券规模接近万亿元,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债券却寥寥无几。

  其实自国际市场经历了2013年和2014年爆发式增长,绿色债券已经引起国内众多机构的关注。今年7月,金风科技在香港发行了首单中资企业绿色债券——3亿三年期美元绿债,息率为2.50%信用增强债券,债券的发售价为债券本金额的99.562%。一些地方和公司也正在积极做着发行绿色债券的准备。

  第三方鉴证是发行绿色债券另一个重要环节。截至2014年底,约63%的发行人对债券进行了国际绿色认证。较权威的机构包括CICERO(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Vigeo评级、DNV GL集团、CBI、Oekom研究中心、KPMG(毕马威)、Sustainalytics和Trucost公司等。但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此类独立绿色认证机构。

                                                         (摘自证券时报)